首頁 / 關於普洱茶 /
內文
《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故事》
|
發佈日期:2008/01/10 |
|
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雲南人對茶的認識已有3000年
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雲南人對茶的認識已有3000年
雲南是茶的故鄉,是世界茶樹的原生地,這已是中外學者不爭的事實。英國的茶葉專家T.艾登也承認雲南的少數民族將茶葉作為飲料無疑已有2至3千年的歷史。
一千多年前當盧羽在長江邊寫茶經時,南詔國的子民門不僅早已在用茶葉當飲料,而且還能將茶葉做成美味佳肴,雲南人對茶的認識至少比陸羽筆下的茶人們早500年。
雲南的古茶樹之多堪稱世界第一,哀牢山中生長著2700年的古茶樹,滇南10多個縣都有上千年的古茶園。但由於雲南地處極邊,交通不便,據史料,到了唐朝,內地人還不知道雲南產茶。唐朝人樊綽到了南詔國才知道銀生府(唐時思茅、普洱、版納這一帶行政區劃名)不僅產茶且吃法很多;元朝蒙古人的馬蹄到了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才看到夷人已在用茶換布匹、食鹽。在努爾哈赤的子孫們還沒來到雲南之前,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造已在瀾滄江東岸建成了六個大茶山,這六個大茶山後來成為普洱府的貢茶基地,從這裏送出的貢茶清朝的帝王顯貴們享飲了180年。
六大茶山是普洱茶的故鄉
普洱府志記載:名重天下的普洱茶產自六大茶山,六大茶山分別為攸樂、倚邦、革登、莽枝、蠻磚、易武(漫撤)。
六大茶山自古便是中國的領土,唐朝時期歸南詔銀生節度管轄。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領帕雅真統一了西雙版納各部,建立了景隴王國,六大茶山隸屬景隴王國,接受大理國統治。元代雲南設立行省,在景洪設車裏軍民府,後改為車裏軍民宣慰使司,六大茶山歸車裏宣慰使司管轄。明代車裏宣慰使司隸屬元江府,六大茶山也隸屬元江府;清雍正七年,普洱府建置,六大茶山歸思茅廳由普洱府管轄。
六大茶山地理上屬無量山脈,無量山哀牢山都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六大茶山一帶自古變生長著許多野生茶樹。
六大茶山的人工古茶園形成於何時,目前找不到詳細的文字記載,但依據現保存下來的古茶園面積和茶樹圍徑來測標,茶山的土著居民本人、窩尼人(現歸彝族)、攸樂人等至少在唐代以前就開始將野生茶引為家種。據元代《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記載;元代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已在將茶葉用於換氈、布、鹽等,說明那時茶葉已成為市場上重要的交換商品。
元代六大茶山的人工茶園已初步形成。從元代開始,西藏和雲南的關係大為改善,商業往來日益增多,許多原來向四川購茶的商人都轉向雲南,加之元軍統一雲南後進入雲南的10多萬將士大多為喜食肉食的蒙古族、回族,這些都增加了對雲南茶葉的需求量,也給滇南一帶茶葉產地帶來了發展良機。
古代,西雙版納山區森林茂密野獸出沒,山民們種的糧食常遭野獸噬踐,而種茶葉野獸不食還能交換物品,山區的土著民族靠種茶完全可以維持生計。元末明初六大茶山的土著民族至少已建成人工茶園萬畝以上 。
茶葉的交換價值和需求量吸引著內地漢人。從明朝中期開始,少量的內地漢人開始進入六大茶山,他們一邊販茶一邊新建茶園。清朝初年戰事結束、社會穩定、經濟復蘇,滇南掀起奔茶山的熱潮,幾萬漢人進入茶山大力拓展利潤極高的茶產業,大批漢人的進入引進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各民族的融合又加快了茶山茶業的發展,清康熙年間,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成為茶葉交易集散地。
清雍正七年普洱府建置,朝廷指定普洱府每年貢茶,六大茶山做?普洱府最大最好的茶區被普洱府定為貢茶採辦地,從此六大茶山戴上了貢茶之山的桂冠。
清乾隆和嘉慶年間,六大茶山發展到最為輝煌的階段;茶山人口超過10萬,周八百里鋪連著10多萬畝茶園,一片接一片的茶園把六個茶山(區)連為一體,200多個村寨、20多個大廟彰顯出茶山的繁盛與富樂。
六大茶山第一山——攸樂茶山
攸樂茶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在今景洪市基諾鄉境內,隔小黑江與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
攸樂山的居民90%為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由於攸樂人沒有文字、茶山形成的時間難以準確判定,但依據零星文史資料和古茶園存留情況分析,攸樂茶山在明朝末年至少已有茶園4千畝以上,至今在龍帕村、巴來村留存下來的2千多畝古茶樹的樹圍大多在80公分以上,滇西的馬幫,明代就已到了攸樂山購茶,攸樂山的龍帕村明朝末年就已有茶葉交易市場。
清政府對攸樂茶山的管理較早,雍正七年就在茨通老寨駐兵五百,設攸樂同知,開始抽收茶稅,說明當時攸樂山茶葉交易已有相當大的規模。雍正十三年由於戰亂和疫病攸樂同知移至思茅。
從雍正末年至嘉慶年間,攸樂茶山歸倚邦土司管轄,貢茶由倚邦土司派人采收後上交思茅。清乾隆年間是攸樂茶山的鼎盛時期,茶園超過萬畝。茨通、曼坡、龍帕、巴來、石咀、曼雅等10多個寨子都產茶。客商來攸樂買茶每馱茶納稅銀三錢。攸樂山的茶葉一部分由滇西、思茅、普洱等地的商人購買,一部分送倚邦、易武的茶莊做七子餅茶,從攸樂山到倚邦等5個茶山要過小黑江,小黑江上過去有3個渡口,馱茶的馬幫用竹筏過江。
民國初年至1940年攸樂山的茶葉被蠻磚茶山曼林寨一個叫楊安元的人壟斷,楊安元將攸樂山的茶收購後轉賣給易武的各大茶莊。楊安元販茶成了大戶,但楊卻為富不仁,仗勢欺人,大約在1940年,楊安元因不尊重攸樂人的習俗,引起攸樂人憤怒,後雙方矛盾激化事態擴大,引起民族糾紛,楊安元的持勢無理也成為1941年攸樂人抗暴起義的原因之一。
攸樂人自古主要靠狩獵和賣茶產生,農耕技術不發達,民國期間因抗戰爆發,六大茶山茶業衰落,使攸樂人的生活更加窮困。1941年因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攸樂人舉行抗暴起義,兩年的戰亂使攸樂山經濟、社會受到重挫,起義平息後人口減少、茶園擱荒更多,後又連年燒山開地種糧,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保留下來的古茶園還有3千畝左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基諾鄉開始重振茶業,目前已新植茶園5千多畝,如今攸樂山的茶園在六大茶山中面積仍占最大。
倚邦茶山——乾隆皇帝熟知的地方
從普洱府往南行,經思茅、普文、猛旺過小黑江便進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總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山脈如蓮,雲霧縹緲,風光奇秀。曼拱、習崆、架布、曼松等子茶山都在倚邦茶山的範圍內。倚邦茶山西為革登茶山,東南隔曼莊河磨者河與曼莊茶山漫撒茶山對望。清乾隆和嘉慶年間最為興旺時茶園超過2萬畝,著名的曼松貢茶便產自倚邦曼松山,乾隆皇帝曾將曼松茶作為國禮送給外國使臣。
倚邦在元代以前有傣族、本人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居住,茶是這些少數民族最先種植。元代至明代倚邦屬車裏宣慰使司管轄,傣語稱磨臘倚邦,意為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從早期的地名可知,至少在明朝倚邦一帶已經是茶園連片。
明朝末年,四川、江西、石屏等地的漢人開始到倚邦經商種茶。其中有位四川人的後代後來成為倚邦的土司,這位後生名叫曹當齋,從曹當齋開始曹氏家族世襲土司職位管理茶山200年。
明末清初,漢人進入六大茶山先是在倚邦一帶發展,因此漢文化在倚邦的傳播較早,清康熙至雍正年間,漫撒、易武還沒建街而倚邦已建起了川主廟、江西廟、石屏會館。清朝初年四川人帶進小葉茶種在倚邦種植,故倚邦的古茶園中現還生長著許多小葉茶樹。或許是因倚邦過去四川人較多,至今倚邦人說話還帶有不少川音。
乾隆皇帝惦記倚邦
倚邦在普洱茶的歷史上寫下過重要的一頁,清朝前期和中期倚邦在六大茶山中一進處於統領地位,茶山的最高管理機構和貢茶的承辦地在倚邦。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實施改土歸流曹當齋因平亂有功被朝廷封為倚邦土司,級至土千總,其管轄區域包括除漫撤茶山以外的五座茶山。普洱府志記載:朝廷褒獎曹當齋效忠勤政,指定貢茶由倚邦土司負責採辦,易武土司協助倚邦土司辦貢茶。倚邦不僅是貢茶的採辦地,茶山的行政管理中心,也是普洱府扼控南疆的一處軍事重鎮,倚邦靠近邊境,內連普洱,遠控夷疆,清代一直有軍隊駐紮。曹當齋兼土千總和守備官,曾多次帶領軍士擊退緬軍的侵擾。
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不僅熟知普洱茶,也熟知倚邦這塊疆土;親頒敕命給曹當齋和其子曹秀,表彰其軍政修明,材勇著聞,治邦有方。皇上的敕命如今還刻在倚邦的大碑上。
幾代皇帝的親敕與關注,足見倚邦在南疆的重要地位和普洱茶給皇上帶來的喜悅及普洱茶所具有的政治紐帶因素。
倚邦作為六大茶山的主產區,茶業在清咸豐年以前一直很興盛,茶葉年產超過萬擔。倚邦茶一部分銷往四川。清朝末年還有不少四川商人常住倚邦制茶販茶。
光緒年間六大茶山開始衰退,茶農撤走很多,進入民國後的1916年——1936年之間茶業又有一段復甦,1935年左右倚邦還有惠民號、鴻昌號、楊聘號、升義號、宋雲號等10來家茶號。這段時期倚邦茶大部分銷往越南萊州再轉香港,茶號的老闆們大都去過河內、香港等地。1937年以後因法國人的阻撓和抗戰的爆發,倚邦茶銷路阻斷茶莊全部停業,茶業衰,倚邦的經濟支柱坍垮。繁盛興旺了200多年的倚邦遂然蕭條,街市清寥,不少商人撤離倚邦,茶農生活陷入困境,大量人口遷移他鄉。
1942年已經十分贏弱的倚邦再遭厄運,攸樂人起義攻進了倚邦,戰火將倚邦街燒了三天三夜,幾百年累積築就的古鎮,無數精美的建築化為灰燼。這場劫難使倚邦元氣散去,再振不起,曾經被幾朝皇帝看重,曾經名揚南滇,商賈雲集、繁盛一方的倚邦,從此以後清寂荒涼,無聲無息,漸漸地被人們遺忘。
鬥轉星移,六、七十年過去了,由於種種原因,大山深處的倚邦發展太慢,至今還是一個僅有30來戶人家的貧困村,只有留下的石板路、古茶樹、大碑、大匾在無言地描述著他往昔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