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語系---


首頁 / 關於普洱茶 / 內文


易 武 概 述

發佈日期:2008/01/10 回上層
易 武 概 述

易武是雲南最南端的邊陲重鎮。位於猛臘縣東北部,地處北緯21°51′,東經101°21′~101°35′之間。東面與老撾交界,邊界線長17公里;西北與象明鄉接壤,東北與曼臘相鄰,西接猛侖鎮,南連瑤區瑤族鄉,鄉界線長75.7公里。全鄉土地面積283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9%,全鄉屬於山區鄉,山區面積占88.42%,半山區占17.64%,地勢北高南低。人口密度為21.63人/平方公里。
易武歷來為縣、鄉政府治所,距縣城猛臘111公里,距州府允景洪128公里。易武鄉是以漢、彝、瑤、傣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山區。2002年全鄉總人口為6124人,少數民族人口4296人,占全鄉總人口的70.15%;其中,彝族1294人,占全鄉總人口的21.13%;瑤族1211人,占總人口的19.77%,傣族1088人,占總人口的17.76%,其他民族703人,占總人口的11.48%。全鄉勞動力2365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8.62%,農業人口5542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0.49%。全鄉轄易武、易田、納麼田、曼落、麻黑5個村民委員會21個自然寨(34個村民小組),鄉村人口為5602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1.47%。
易武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原坡狀起伏,山勢陡峻,南部半山區間峪田盆地,南部溶岩景觀奇麗。年均氣溫17.7℃,年均降雨量1500~1900毫米,境內平均海拔為1400米,最高點為東北部黑水梁子,海拔2023米,最低海拔為龍戶村,海拔為700米,易武街海拔為1320米。主要山峰有黑水梁子、一碗水、白蛇山、黑水丫口、茨竹林等。主要河流有灑代河和龍戶河。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麻黑、高山、龍戶分佈有鐵礦,田壩、龍戶分佈有鉛鋅礦,石灰岩遍及易武境內,磨者河分佈有石鹽。粘土在全鄉分佈山區丘陵地帶。
易武鄉土地資源豐富,1996年全縣進行土地調查,全鄉土地總面積35369.77公頃,已利用土地30082.34公頃,占85.0%;未利用土地5287.43公頃,占15.0%,各類利用土地為:
耕地:全鄉耕地面積2261.4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4%,人均耕地5.44畝;其中水田454.18公頃,占耕地面積的20.1%,人均有水田1.09畝;旱地1793.25公頃,占79.3%。
園地:全鄉園地面積535.26公頃,占1.5%。其中:茶園260.51公頃,占園地面積的48.7%,橡膠園243.86公頃,占園地面積的45.5%;果園12.89公頃,占園地面積的2.4%。
林地:26423.24公頃,占74.7%, 有林地面積22785.27公頃,占林地面積的86.2%;藤木林3637.37公頃,占林地面積的13.8%;森林覆蓋率為64.4%。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51.15公頃,占0.4%;交通用地254.51公頃,占0.7%。水域用地456.60公頃,占1.3%,其中河流443.35公頃,占水域面積的97.1%。
易武概述II

1998年統計,全鄉土地面積42.45萬畝(28300公頃)。耕地面積2.29萬畝,人均耕地3.74畝,森林面積2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4%。2002年耕地面積20427畝,人均耕地3.33畝,田4160畝,占耕地面積20.36%,人均占0.67畝,地16267畝,占耕地79.63%,人均占2.65畝。山地裏還包括相當面積的輪歇地。
易武以山地農業為主,生產稻穀和包穀,經濟作物主要是茶葉,為“普洱茶”的主產地之一。橡膠業發展較快,據2002年統計,過內生產總值為1761.5萬元,人均2876元,農業總產值現價1085.72萬元,人均1772元;其中農業產值620.3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7.14%,林產值198.2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4.42%。農業商品產值330.65萬元,占54.15%。農業增加值727.43萬元,其中農業增加值為434.27萬元,林業增加值157.75萬元,牧業增加值134.12萬元
2002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4340畝,其中糧豆種植面積13475畝,人均220畝,糧食總產量2771362公斤,人均佔有糧452公斤。茶葉種植面積3927畝,開採3118畝,產乾毛茶252噸。橡膠種植面積為8695畝,開割2065畝,產乾膠140噸。水果種植面積1304畝,產量41400公斤。
隨著古代六大茶山所產“普洱茶”已成為享譽海內外,易武以茶為主的商貿交易不斷發展,易武的交通從原山區小路,而應時修建易武通往思茅石板鋪築的茶馬驛道,易武成為馬幫運輸的中心。在滇南茶馬古道是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建國後,國家修建楚雄至猛捧公路穿境而過。至2000年,已修建縣公路3條計105.5公路,易武香公路7條,計38.1公里,實現了村村寨寨通公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利電力建設已有較大發展。修建龍泉水庫,庫容量千瓦供電站。易武財政收支,歷年支大於收,2002年收入105.8萬元,支出334萬元,財政經濟十分困難,許多建設專案因為缺乏資金投入,很難辦成事。
易武教育,歷史久遠,為猛臘縣輸送大批各類人才。曾一段繁榮,從清代私塾,民國年間辦學,解放後教育事業發展尤為突出。到2002年有中學1所,10個班,在教學生445人,畢業62人,教職工24人。小學6所(完小2所),教學班34個,在教學生909人,入學率98.04%。畢業190人,綴學率?0.85%,教職工65人。醫療衛生事業在農村設點(室),鄉設衛生院,有病床6張,醫務人員11人。因資金困難醫療設備簡陋,較難重病號直送縣醫院。郵電通信、聯通、移動通信都開通,廣播電視已廣泛普及,相對電影市場基本停運。鄉文化站根據地區傳統文化花燈及現代化文化的要求相結合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雙擁活動,節慶聯歡演出活動,堅持正常文化活動 。
易武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在上級的領導重視和扶持下,以史為鑒,探索規律,把握機遇,弘揚茶文化,再塑易武文化古鎮風貌,開創易武經濟、社會文化的新業績。
 

 

易   武   鄉   民   房   古   建   築   一   覽   表 填表時間:2004年7月15日

原房主 姓名 現房主 姓名 座落地址 建築時間 建築 結構 建築 規模 房屋現狀
劉奎光 朱永康 原石橋隊 1911 土木 四合院 不完整
李曾榮 高義平 魚塘隊 1885 土木 四合院 基本完整
李鎮國 李彩 原石橋隊 1879 土木 四合院 基本完整
宋祥林 溫家兵 大園隊 永和九年 土木 一幢 基本完整
吳開元 吳景康 大園隊 1934 土木 一幢 基本完整
向純武 姚福釗 大園隊 1934 土木 一幢 基本完整
向純武 海四 大園隊 1914 土木 一幢 基本完整
車來順 車志勳 原十字街 1879 土木 四合院 基本完整
宋喬昌 朱俊武 漁塘隊 1874 土木 四合院 基本完整
王少和 李應昌 漁塘隊 1930 土木 四合院 基本完整
王少和 何天能 漁塘隊 1946 土木 四合院 基本完整
何德康 何天祥 麻黑 1942 土木 一幢 基本完整
關帝廟 小學 易武正街 1884 土木 一幢 不完整
觀音殿 小學 易武正街 1894 土木 一幢 不完整
李順來   易平街   磚土木 四合院  
易武概述III
建置沿革和地方變遷
易武早於1935年前,東漢永平十二年(69)明帝於哀牢地設永昌郡隸屬永昌郡,列為中國版圖。唐乾符元年(875)南詔於“西南夷”設銀生節度易武地區置名“利潤城”,“景洪地區”為“茫乃道”。利潤城列為當時邊地重鎮之一。南宋淳熙七年(1180)傣族首領帕雅真統一了西雙版納各部,建立以景洪為中心的“猛泐”地方政權,接受中央王朝封號。元武宗至大年間(1308~1311)設車裏軍民宣慰使司,在西雙版納建立世代承襲的土司制度。明隆慶四年(1570)車裏宣慰將轄區分為12個行政單位(版納)始稱“西雙版納“。《泐史》載猛臘境內置3個版納、易武、倚邦、整董為一個版納。清順治十六年(1659)清軍入滇降各土司。十八年(1661)吳三桂以普洱地方半歸車裏半屬元江,猛、思茅、猛烏、烏德、整董等隸元江府。康熙三年(1664)複歸車裏宣慰司管理。雍正七年(1729年)江內(瀾滄江東)易武、猛臘、猛捧等6個版納歸普洱府,江外(江西)6版納由車裏宣慰司管理。同年易武、倚邦、猛臘土司因從征有功,授予土把總職。德、猛伴、猛捧、猛侖、補過土司授土便委職,隸思茅同知。
民國二年(1913)於車裏設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易武、倚邦、整董、裸德編為第六區行政分局。局治易武,旋移倚邦。猛臘、猛捧、猛伴、猛侖及補過編為第五行政分局,局治猛臘、移治猛捧。民國16年(1927)設縣,第六區改設象明縣,駐治倚邦,第五區改設鎮越縣治猛捧。民國18年(1929年)裁撤象明縣,易武隨劃歸鎮越縣。民國19年(1930年)鎮越縣移治易武。民國23年(1934)鎮越縣劃區治理,易武土司為第一區,區治易武。轄1鎮5鄉:即易武鎮、曼秀鄉、麻黑鄉、曼灑鄉、曼臘鄉、曼乃鄉。
1949年11月6日,成立鎮越縣人民政府,隸屬甯佴專員公署(1951年改稱普洱行政專員公署)。縣駐治易武。全縣設4區37鄉。易武區轄易武、易田、曼落、麻黑、曼灑、曼臘、曼乃、梭山腳、藤蔑山,下馬箐、燒香寨、野牛洞12個鄉。1953年1月23日建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5月撤縣治設版納。鎮越縣改設易武、猛臘、猛捧3個版納和一個瑤族自治區。版納易武直轄易武、茅草、易田、曼落、曼灑、麻黑、曼臘、曼乃8個鄉,在猛侖設辦事處,輪猛侖城子、曼峨、曼邊、大卡、猛醒、猛遠、舊龍、麻木樹8個鄉,版納易武共轄16個鄉。1957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置易武、猛臘兩個縣級版納,後為易武、猛臘兩個縣,易武縣府駐易武後移駐猛侖。1958年底兩縣合併易武縣。1960年9月22日易武縣更名為猛臘縣。易武為區,下設鄉。1969年區鄉建制改為公社、大隊建制,易武公社轄易武、易田、曼落、麻黑、曼灑、曼臘、曼乃7個大隊。1984年設區建鄉,易武公社改為易武區,新建曼臘區;易武區新增納麼田鄉。易武區轄易武、易田、納麼田、曼落、麻黑5個鄉;曼臘區轄曼臘、曼乃、曼灑、裸德4個鄉。1988年區改鄉、易武區改為易武所轄鄉改為村公所。2000年村集體制改革,村公所改為村民委員會,易武鄉下轄易武、易田、納麼田、曼落、麻黑5個村民委員會。
易武各族人民團結互助,艱苦卓絕,在大山深處開創茶葉產業。創建了山區經濟、社會、文化的輝煌歷史,開創了聞名中外、傳承古今的名牌產品——元寶茶,茶產品加經銷地理,構成“普洱茶”品牌。易武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成為雲南南端邊陲重鎮。歷經滄桑,幾度風雨,今日再難以尋找她往日的風貌和景象。
主要經歷幾次大的損傷和變化
1942年,易武地區遭大旱,蟲災並發,輕災區僅能保收種籽,重災區顆粒無收,老百姓挖山藥、找野菜、生產不能自救,生活難以飽肚,茶樹幹害枯死,茶園丟荒,茶山損失嚴重
1948年11月,在解放戰鬥中,駐守在易武的國民黨軍隊,在鎮越人民自衛軍的強大攻勢下,逃退時立架火燒關帝大廟和民居。犯下了歷史的罪行。建用了217年的關帝大廟雄偉氣派的大廟門建築在大火中化成火跡廢墟。
1950年,關帝廟改住機關單位,廟內陳列古代各類歷史名人塑像50多尊,在反封建破迷信活動中,被搗毀砸碎,易武古廟又遭毀壞。之後,住廟裏的單位、學校,不斷拆改古廟作機關用,今日已是古廟不見,文物已非。
1960年,縣名改稱猛臘縣。駐易武的縣政府及各機關單位,隨之遷治猛臘。昨日易武擁有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社會事業的中心的優勢移走了。
1970年4月12日易武街後氏修房燒亂草不慎引起特大火災,燒毀民房72幢,區機關、商店、食館、財政所、營業所、糧管所化為灰燼,燒死1人,昔日人丁興旺、商賈雲集的茶山古鎮,一半成為廢墟,半個易武的居民四處外遷散居。
1979年,農場的各地知識青年返城,到5月回城率達98%,即刻,農場許多生產崗位、工作崗位缺人,特別是橡膠生產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況,形勢緊迫,經縣委、政府同意。到易武、象明山區招收部分勞動力,解決農場橡膠生產第一線急需。此時,易武一部分居民及勞動力離開易武進農場當工人。易武古鎮更顯得清冷蕭條。
1980年以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各級黨和政府很關心古鎮易武的恢復建設,扶持茶葉生產,扶持山區經濟建設,重視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台灣大友茶業有限公司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Taiwan DaYou's TE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239新北市鶯歌區建國路59號1.2F(後火車站) 電話:02-2678-1876 傳真:02-2678-8190
Email:tea85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