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語系---


首頁 / 關於普洱茶 / 內文


普洱真情~百年內普洱茶之興衰1/1

發佈日期:2002/01/11 回上層
茶是一種古老且文明的飲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及利用「茶」的國家,在早年即外銷傳播到國外,並為世人所喜愛。而今茶已成為世界三大飲料(茶、咖啡、可可)之一。
現代人十分注重身體保健,如果能養成經常飲茶的習慣,不但可以去病健身而且能增進生活情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但要能真正品嚐茶葉迷人之處,是要下點工夫的。有了好茶後,如何沖泡及品嚐?如何選購好茶葉?如何適當的保存?這些實用的知識,相信您一定有興趣暸解。


茶是中國人發明的,照理而言國人應是人人會飲茶、個個皆識茶的,但時下年輕人常熱衷咖啡及碳酸色素飲料,對茶的認識實屬有限。近幾年來,欣見國人品飲普洱茶之風氣日益普遍;本人有感於普洱茶之推廣上猶嫌不足、尚未普及,為了讓許多願意識茶、飲茶的普洱茶友與對世人公認為最佳飲料的「普洱茶」有更清楚進一步的認識,因此以專業的知識見解提出有關於如何識茶、選茶及品茶的經驗,希望對喜愛品飲普洱茶的朋友們會有參考價值,帶動引領國內的飲茶文化提升。


茶磚之王~可以興磚(1935年)
中茶牌鐵餅,簡體字與繁體字餅茶之比較1960~1970..
世界上茶葉的分類方法,大多是根據中國茶來分類,其中以製造方法中「發酵」之程度,略細分為四大類:

一.不發酵茶:


如綠茶中之龍井、碧螺春…等。


二.半發酵茶:


1.輕發酵中 如包種茶、花茶…等。


2.中發酵中 如凍頂烏龍、鐵觀音、水仙等。


3.重發酵中 如白毫烏龍(東方美人茶)。


三.全發酵茶:如紅茶。


四.後發酵茶:如普洱茶。


1.自然良性後發酵(生茶品)。


2.人為加工發酵(熟茶品)。

福祿貢之原筒茶及大票 (1950年)
熟茶是因製作時用科學方式加上人為發酵法,讓茶性、茶質刺激性退化導致茶湯入口時感覺軟化,使苦感與澀度減輕,所以熟茶品在市面上約有8成以上之消費者喜愛。

生茶品,因需要長時間自然乾淨的環境來做後發酵,在等待漫漫歲月裡,喝掉一片即減少一片的情況下,經30~50年後能保留下來的又有幾片呢?況且擁有清末、民初之百年古董級茶品的茶友們,也隨著市場流通漸少,而大家擁茶自重,好茶也因此更顯得彌足而珍貴。由於生熟之不同,其滋味亦略異,有的必須要清新軟水(熟茶品),有的口味重入口要刺激而略帶苦澀,稍後舌面生津,苦味回甘,(20年~29年以內之生茶品)有的則講究甘潤而有回味,口腔有充足的陳年香味使喉韻有滿足的感覺,如此接近完美的印級以上之陳年古董茶,苦澀味重且持久不退,茶湯火味重,且異味濃,久而不退者則非佳茗。
觀湯色

普洱茶品因發酵程度輕重及時間長久而呈現不同的水色

一.熟茶品

新茶:陳化期短,茶湯水濃,新茶品有未經時間陳化的茶菁味道。

陳茶:陳化期不足,回味度差,但苦、澀味道已經淡化,感覺入喉順口。

老茶:陳化期足,水性厚,茶質佳,唯回甘生津度不及生茶品強。


二.生茶品

新茶:如台灣高山茶,茶色淡黃,入口澀感強烈。

陳茶:色如鐵觀音之琥珀黃,入口澀感轉為甘甜

老茶:色如棗紅,有如紅蜜色,入口順滑轉為生津。

古董茶:濃郁且滑口,舌底鳴泉,心曠神怡。但茶色不能有混濁需澄清鮮亮帶油光性。

浸泡時間

普洱茶葉浸泡時間的長短,直接關係著茶湯中可溶物的量與質,也會直接影響茶湯的品質。浸泡時間與茶葉用量、水溫、茶葉粗嫩與鬆緊有關。經由緊壓的普洱茶最好先在1~2週之前將其全部撥開透氣、回性;1~2週後待舊味退去,使新的空氣進入發酵後再置入陶罐或紫砂罐內,普洱茶之原味將會慢慢呈現,泡茶時茶葉只要放置沖泡茶壺的五分之一茶量即可(散茶需要多放一點,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量)。

普洱茶葉放得多,浸泡時間就要縮短。緊壓茶如磚、餅、沱茶的沖泡時間可短些,不可與普洱散茶一樣,否則茶湯的濃度太高而不堪入口(若對茶性不了解,可以先以少量,慢慢對茶品有概念後,再發揮熟悉的方法將普洱茶表現到完美境界)。當然,可依個人喜好之茶湯濃淡、普洱茶品之生熟、陳期之長短、茶性之強弱,去調整茶葉用量及浸泡時間以求其「適口」習慣的濃度。
聞香氣

普洱茶的茶香氣有別於台灣高山茶之清香優雅,新製成之普洱茶香味與台灣茶略為相似,只因普洱茶須藉由空氣中之適量水分,來做後發酵之工序,達到越陳越香之效果,所以普洱茶的香氣是茶品本身所含有的芳香物質,歷經陳化時間之長短、倉儲環境之好壞,再經沸水沖泡而散發出的自然氣味;這些氣味吸入鼻腔後喚醒味覺,經由大腦判別香味、判別陳化年份及發酵完整與否感覺。
葉底茶面展開度

以手指捏茶葉底,一般以彈性強為佳,表示茶菁幼嫩,製造得宜,倉儲良好發酵完整自然。

熟茶品倉別

溼倉儲熟茶品:

因茶湯多半平淡無味且不耐泡(此乃俗稱之臭曝茶)。葉底呈現暗栗黑色,沖泡後感覺無彈性,乾軟碎爛。

乾倉熟茶品:

若陳化期夠,此種茶品乃為上品佳茗。
生茶品倉別

濕倉生茶品:

此乃商人投機方式造假,企圖縮短陳化期,以達到經濟效益。

乾倉生茶品:

製造技術良好,茶湯濃郁,沖泡次數亦多。

陳化期10年

此類茶品非常多,若能細心品茗評比,可尋得好茶品.投資或以後品飲皆適 宜.




陳化期20年

如商檢8582及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之7542系列.

陳化期30年

如七子餅之古董級,紅帶青餅及70年代之雪印青餅,73青餅,7376青餅.

陳化期40年

如藍印甲,乙級,下關鐵餅.

陳化期50年

如紅印茶之同級茶品.
陳化期50年以上

如江城號,敬昌號,百年貢品同興號,宋聘號,同慶號...等.

日曬茶菁與熱風槽萎凋又各有不同之口感.

 
基本上普洱茶存放的時間愈久。氧化作用的程度愈高,代表發酵度愈好。茶湯滋味愈醇和刺激性愈小。普洱茶的製作在以前並沒有生熟之分,它是將曬菁毛茶滇菁精製、氣蒸後,放入布袋揉壓成所要形狀,再置於乾燥地方自然陰乾。等待後續的自然發酵。

早期普洱茶的氧化變色作用,一方面是在蒸揉塑形後長時間自然陰乾過程的表現,另一方面是在馬幫運輸過程中變色(空氣中水份濕度而氧化),因歷史上早期雲南(雲貴高原)對外交通不便,茶葉需長年累月用馬幫馱運到外地加上思茅、西雙版納一帶空氣濕潤,茶葉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成份(果膠質、咖啡因、茶單寧、兒寧素…等)自然轉換發酵,慢慢將新茶之菁味刺激性退化,形成了普洱茶獨特的色澤及風味。
普洱茶現在的製造過程有以下的工序:

採收後的茶菁經萎凋後殺菁、柔捻、曬乾製成曬菁毛茶。此時都是生的普洱茶原料,茶商茶農會依客戶需求而蒸壓成型、大、小、各式形狀、生熟皆可。然而生普洱茶再分級後直接蒸壓而成,等待與期待中慢慢越陳越香,即是此種自然而道地之原味陳年普洱生茶品。熟普洱茶是再經灑水、渥堆、晾乾、篩分製成普洱散茶(熟普洱之毛料即告完成)等待蒸壓成型。
一.採茶菁
早在以前農業社會時期,功利主義較淡薄,採茶時可高唱採茶歌,一心二葉慢慢採5~6心即放入茶袋籃裏,茶葉不會受損折傷,萎凋殺菁較完整茶質也較佳,反觀當下一些採茶女工以量制價,管他幾心幾葉,實屬可惜。
二.採茶
採茶之工序較為馬虎,握於手中之茶菁也因過多且折傷,產生壓擠的現象;茶袋中之茶菁過多而透氣不佳,產生上下相壓導致略為熟化;再者茶園採收好之茶菁不宜過久,應儘速撥開萎凋。茶菁萎凋是要藉著陽光或熱度,將剛採收好茶葉中的苦度、澀感揮發,讓茶葉軟化脫水,當然不宜過度萎凋。所以茶品好壞與否,萎凋工序相形之下顯得非常重要。
三.殺菁
普洱茶未緊壓成型前是屬於綠茶類,故其殺菁工序不可或缺。殺菁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茶葉停止發酵;目前殺菁大多採用鍋式殺菁(古法為手工翻炒法),因茶菁經萎凋會失去水份但尚未透徹時,利用殺菁的方式,能使茶葉失水均勻的。

四.揉捻
揉捻需要依據茶菁原料老嫩程度之不同,而做輕重調整,目的在於使茶葉片狀經揉捻成條形或圓珠狀。嫩葉較輕,老葉較重,此時葉菁經殺菁揉捻後體積已經減少大半部了。
五.曬乾
利用陽光將揉捻後的茶菁薄攤開,曬至茶葉含水量約為百分之十左右;沒有陽光時也可用烘乾的方式處理,不過利用陽光曬乾的茶葉有其特殊的香味。這是早期普洱茶味道特殊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以「曬乾而不能曬燥」為原則。
六.渥堆
此種方法乃1972年雲南省昆明茶廠研究成功的。渥堆是將製成的曬菁毛茶潑水,使茶葉吸收水份受潮,然後堆成一定的厚度,再利用濕熱的原理將茶葉中的刺激性加以熟化;渥堆的輕重是由水的比例、茶的厚度及時間長短來控制。
七.晾乾
渥堆後的茶葉須適度薄攤開來,自然風乾,否則會使渥堆過度,茶性茶質變死性,如同豆腐變成豆干一般。適度的渥堆是為了讓茶達到快速可以喝的程度。風乾後的茶毛料裝袋等待叫賣,然後依需求再蒸壓成不同形狀及大小、重量與規格。
八.篩選分類
篩選茶葉分級的步驟,一般則細分為十級,按照茶品及茶型之茶菁級數,依要求而分級分類並無固定或特別的要求。
九.緊壓成型:
乾燥的散茶,經高溫蒸軟後,依買主所需而緊壓成型,有茶餅型 、沱茶、磚茶型、柱茶型、香菇頭型,目前也有象棋型及散茶類…等;大小、輕重規格隨客戶需要而成型。
 
圖即為73大口中之內飛之差異您看出不同了嗎?出品兩字的不同 下圖乃1967~1977年文革時期由中茶黃印改為雲南七子餅之後一律每餅都置放一張中英說明單簡稱為內票早期為油墨印刷後期為鋼版印刷
乾燥的散茶,經高溫蒸軟後,依買主所需而緊壓成型,有茶餅型 、沱茶、磚茶型、柱茶型、香菇頭型,目前也有象棋型及散茶類…等;大小、輕重規格隨客戶需要而成型。
媲美73厚磚之7303蔘香棗,甘、甜、順、醇
紅衛兵時期昆明茶廠研究成功人為後發酵法之第..
聞茶香

將壺內茶湯傾出後,聞壺蓋上聚集香氣,再輕輕抖動壺內之茶葉,用鼻輕聞或深聞,且需要重複一、二次,以正確判別茶質經發酵後之高低(陳期時間)與類別(茶質生熟)。聞香氣應以熱聞、溫聞、冷聞配合進行;聞熱香可辨別香氣之正常與否,因熱聞判別靈敏度高。陳化期年份是否足夠、陳化環境過程中是否有無吸入其他雜味及是否人為加工發酵…等,這些皆可由熱聞來感覺,但熱聞時嗅覺神經容易受燙,敏感度會受到些許影響,所以熱聞辨別加上溫聞辨別,準確性較大。

聞冷香主要是為了解陳化香氣的持久程度。陳化年份足夠之普洱茶品,冷聞時更可感受到一股幽雅持續的香氣。好茶的茶香充沛持久、濃郁高爽,初聞刺激性強,冷聞時尚有餘香,且香氣清純爽快不混雜。若發酵不足的茶,冷聞時往往有菁味的感覺,陳化期不足的茶品及陳化環境不佳的香氣較混濁且異味不清,聞香後感覺不自然;好的、陳化期足之茶品,聞起來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餘韻繚繞久久不退,滿足之感溢於言表。
 
散茶中的散茶,純正的1953年萬字散茶沖泡時的香氣是無與倫比的,入口感受是近乎完美的.
中國茶業公司成立於1936年。1937年適逢抗日戰爭,直到1940年才在雲南省佛海建廠。1942~1949年所生產之茶品大多未包裝,都一律七塊茶餅成一桶,並且統稱早期印級茶,如無紙紅印或甲級紅印。
直到1949年新政府成立,中茶紅印之外衣才正式對外銷售,接著中茶綠印(藍印),接著再來就是黃印。但到1967~197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在包裝上有極大改變,如印級茶的外包是由右至左的寫「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而文革期間即改成中英對照字體由左至右寫「雲南七子餅茶,YUNNAN CHI TSE BEENG CHA」字樣,行銷國際路線。以中英對照之雲南七子餅茶包裝,正式第一批問市,有以下幾種:

7542系列,8582系列,7572系列,7532系列

[70年代左右所生產之茶品大都以前兩碼為年代,第三碼為等級,第四碼為散別]

但80年代末、90年代到今,數據號碼只能當參考,不能正確為之。因為商人自己也分不清楚了,所以看了茶編號後記得問上一句︰此茶品是何年代生產?生產方式之工序為何?儲存空間環境為何?
 
中茶牌猛海精品沱茶 <生茶品1981~1989> 可投資之生茶品並不多,小綠印沱茶值得您細細鑑賞
外包部份
竹殼因經近30年之風化、陳化,外殼已經較老化且油光性佳;且內部之竹膜有蟲咬斑;且捆綁方式大都以鐵線為主,鐵線的銹鍍及原筒之完整性。但早前之港商及收藏家有些早已將竹殼退去,所以外包部份判斷約佔百分之五比例。自然、原包、乾淨、真實是其他判斷的依據。

紙包部份

大部分的茶友一定都認蓋印部份(中間之綠藍色茶字,並非印刷的而是手工蓋上去的),這一部份,須在此特別聲明有的外包紙並非大口中,也有不是蓋印的,但大口中居多。唯一確定的是蓋印的紙質較厚些,且為手工十字布紋紙且中及口和司字都不同。紙包部份注意之重點在於︰也有可能是張冠李戴,紙包對了但是茶不對。再就內票部份做說明。

 
這裡面說明了甚麼您知道嗎?包裝,年代,數字,造假難嗎?多看,多問,多喝,多比較即能多體會.
內票部份

印級茶是沒有內票判別的。有內票乃是為了國際路線而設立之中英對照說明單,統稱為內票,一餅配一張,70年代之內票在印製上是用油墨技術,較細緻且有色系之深淺,在判別上有別於目前新茶品之內票,70年代之茶品內票有大、小之分,判別最好的方法仍是用最原始的方式。30年前的紙質與30年後的紙質,用了30年及30年後新製成的,其實只要多用些心仔細觀察、很容易分辨的。


內飛部份

73青餅大口中(7542~503)的內飛主要分為二種紙質,較薄、較厚、美術字體。在文革時期蒸壓工序較為嚴謹,因70年代之7542~503的茶菁較嫩屬3~4級茶葉。鮮葉茶菁先用適當水拌和後,再放入桶內,投葉均勻按緊內飛此時先放入布袋內,正、反面,一、二張都有可能,以免影響透氣。茶葉入桶後,要蓋好桶蓋,燒水要均勻保持水沸氣足,待茶葉蒸到軟度夠富彈性時,由桶內取出,將布袋緊壓成球,再置於壓力台上,壓製成型,待冷卻後將布袋內之茶餅取出,即可看出餅型,亦可看出剛剛放的內飛有沒有置放適當;取出之茶餅要置放攤曬(不可陽光直曬),待蒸壓之水氣晾乾後,等候包裝。
 
中茶公司設立 猛海茶廠後在每一隻茶品中(12筒)皆放入一張支票,如圖所示7542及7572,1970年延用至今,所以號碼不等於年代.
茶面、餅面部份

茶品陳化環境條件佳,所呈現出來的價值與水準自然提升,所謂陳化環境好壞如何判別呢?茶品製成後且到被飲用的這段時間最重要,這叫茶品成長期;若能置放於相對溼度、溫度恆溫之場所30~50年,妥善保存的結果自是身價不凡!外形條索色澤鮮綠之白毫,會隨時間及空氣中的水份慢慢轉變成金針色,極富生命活力感(人為加速發酵的茶品會暗暗的無香味且異味橫生)。
普洱茶因屬於後發酵茶種,其葉面茸毛關係著茶品發酵完整與否,因此證明普洱茶是不能高溫烘焙的;一旦經由高溫烘焙,將使茸毛由尖端開始,而後漸次至基部枯乾死亡,此裂口將為構成絨毛枯乾死亡而至脫落的主因;一但如此茶葉表面將不受到細胞保護而開始氧化、失去茶性;沖泡後茶底將碎爛而無彈性。

  市面上亦有很多茶品用人為發酵法,以高溫度加速茶性軟化後高溫覆乾法,如置放一般蘭花房之溼度數日後,待茶品充分吸收水份後,再關閉灑水設施;再由陽光直接照射或高溫烘焙,將茶品中之水氣逐出,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將茶質中的刺激性軟化,然後再把外包紙及外殼一起置入潮溼空間一起發酵,一年半載的作假,即能達到20、30年,自欺欺人的年代。
 
普洱至尊 清代貢品福員昌號有三種內飛,紫,紅,藍各有不同口感
 
圖左之極品同慶毛尖若未被磨細,您可知一餅300公克多少錢嗎?(約上班族半年薪) 因文革時期抓生產,去老舊,怕遭破壞所以磨成毛尖狀. 圖右散茶中少數由沱茶撥開之上等生茶品,略苦轉甘,微澀轉生津,極上品.
在此特別建議茶友們,先從價錢判斷起,例如20到30年的茶品有可能幾百元嗎?再由外包判斷竹殼的老化程度是屬於自然風化的嗎?外包紙的印刷觸感對嗎?內飛、內票紙質感覺及壓製和字體對嗎?再看茶面陳化有油光性嗎?沖泡後是否有生命感,入口後感覺對嗎?(味道不清、茶湯混濁、茶湯帶有水味,淡淡的沒有茶的濃郁醇厚感…),若能依照以上幾個要領逐一考核比對,相信普洱茶的推廣會走向正面化,臭曝茶將成為歷史名詞的。
累積豐富而正確的經驗

來傳承普洱茶的「原味」
觀湯色

茶葉會因發酵程度的輕重,時間長短而呈現不同的茶水色。新的生茶品呈現出金黃色,較淡黃。

15年左右的生茶品呈蜜黃帶琥珀紅。

30年左右的生茶品帶棗紅色略有茶氣輕浮水面。

50年以上之生茶品帶深棗紅色。茶湯表面茶氣有一層輕飄飄的感覺。

茶湯要澄清鮮亮帶油光,不能有混濁或沈澱物產生(備註一點:有些古董茶因年代過久,茶葉已呈鈣化狀,茶湯底層會有一層細細黑黑的沈澱物為正常現象,但茶湯入口一定是柔順滑口的,不是難以接受的感覺)。以上陳期及湯色表現,當然得視陳化環境而定。
 
真正班禪緊茶是由1980年到1985年左右下關生產生之茶品方為純正班禪緊茶,並非長得像香菇型的就叫班禪緊茶
 
1973年~1979年生產之景谷茶磚,俗稱73厚磚或73磚 (與文革茶磚不同),雖然是熟茶品,但因已20餘年後發酵,
沖泡時水性厚滑,質甜甘醇,齒頰留香,是很特殊之茶品.
新的熟茶品,茶湯香氣混雜,入口魚腥味重且湯色水味重,呈深紅色不透的感覺,茶湯混濁。若能置放於乾淨通風處10~20年以上的熟茶品,沖泡後茶湯味道清,入口感覺輕、順、柔,則該茶品乃不錯之陳年熟普洱,但是仍無法與生茶品相比擬。

看葉底(沖泡後的茶渣)
一. 葉面展開度

沖泡後很快開展的茶葉,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條索不緊結,泡水甚薄的(如棗香厚磚;但其陳化期足夠,茶湯入口即化,隨即兩頰生津),但就是不耐泡而已。沖泡後茶葉逐次開展者乃製造技術良好、陳化期穩定、茶湯濃郁、沖泡次數亦多。葉面不開展或沖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開展的茶葉,則是製造過程失敗或陳期時間環境不好及外來溫度、濕度超過於能承受的範圍內,例如被高溫焙火,則葉面茸毛會掉落,入口後感覺喉頭很明顯鎖喉。(口乾舌燥)


二. 葉形整碎度

當茶品購回後,記得先將近期內會沖泡之茶品,撥開通風、醒茶。一~二週後再置於陶瓷罐或紫砂罐內。葉底形狀以整齊為佳,碎葉多且細雜則為次級品,但因緊壓過度,如鐵餅類茶品,則須視茶面而定,經沖泡後之葉底形狀也僅能參考之用。
三. 茶身彈性

以手指捏葉底,一般以彈性強者為佳,表示陳化期間自然、茶菁幼嫩、製造得宜,未被濕熱、熟化處理。葉脈突顯,觸感生硬,葉面碎爛,無彈性感,則為次級品。
四. 葉之新舊判斷茶的陳化期

生茶品隨陳化期時間增長,葉底顏色由新鮮翠綠轉橙紅鮮豔;生茶品之茶葉是由新鮮翠綠,隨著空氣中之水份來氧化發酵,進而轉嫩軟紅亮。反之若是在潮溼不通風之倉儲環境陳化,在半世紀或一百年也沒有多大效益,因為茶的發酵將徹底失去意義,葉面將是暗黑無彈性感。


五. 發酵程度

在學理上,普洱茶後發酵的化學作用,就是茶葉內部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作用。氧化程度會隨時間長短、輕重以及茶品緊壓的關係而有所不同。生茶品氧化程度夠則茶質茶湯自然甘醇順口溫和生茶品氧化發酵度夠,茶質茶湯之刺激性自然苦澀。熟茶品氧化程度較輕者,氣味混濁,發酵不夠則茶湯雜陳。

熟茶品氧化後發酵度佳者,茶湯順而水性薄,不耐沖泡,但大眾皆能接受,因為刺激性已被熟化,苦澀遭熟化後又再經氧化後發酵,茶湯自然會轉清、轉順。唯失去普洱茶的真性,就沒有陳年生茶品新鮮自然之感。

 
古董茶中之茶聖一百年宋聘號,反而因陳年近百餘年,而需要適度密封 (避免茶氣過度陳化而轉淡)
百年內普洱茶之興衰,分為三個階段來敘述。

第一階段:古董茶篇

1936年以前,為私人製茶時期。例如宋聘號、福元昌號、同慶號、同興號等古董級普洱茶葉(如圖一),最大特色乃此茶品之外,包裝一律用竹筍的外殼用竹線將竹片切細泡水軟化當線綑綁,一筒內裝有七餅,每餅茶品放置一張茶莊的簡易說明單據,簡稱為內飛(圖二)惟每餅間沒有包紙,這就是與1936年之後的茶品最大不同之處,但整筒茶中一定放置一張茶莊的保證書(圖三),簡稱為大票,這就是1936年前私人製茶時期的特色依據。
圖一: 古董茶圓筒
圖二: 古董茶內飛
圖三: 古董茶大票
第二階段:印級茶篇

相信大家一定為了什麼印、怎麼看、怎麼分普洱茶而大傷腦筋,有感對於歷史的傳承,對茶藝文化的深遠及對普洱茶友的健康著想,在此正式向國人發表,此乃破天荒第一回由業者現身,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是專家的飯碗呀!

所謂的印級茶,就是以印為記的等級稱謂,印級茶品之由來是中國茶業公司成立於1936年夏天,南京舉辦全國手工業展覽會,上海商品檢驗局承辦中國茶葉特展,會場資料顯示出,近百年以來世界產茶國家茶葉產量直線上升,與我國茶葉出口數量逐年下降形成了強烈對比,在痛感生產危機下,由范和鈞先生帶領下正式成立中茶公司及恩施茶廠。
1937年春天在廬山召開中國茶業公司籌備會,正式成立中國茶葉總公司,抗日戰爭亦於1937年七月爆發,隨之,東南各省茶葉產銷相繼停頓,中茶分公司遷往漢口,並在湖北籌辦恩施實驗茶廠,在1937年之前,製茶方式大都以手工操作方式,直到1937年年底才大規模採用科學機械製茶,也因此提高茶葉的品質與產能。戰爭持續在打,茶並沒有因此而停產。

1938年中國茶業公司正式於昆明與雲南省政府合資設立雲南中茶公司,由范和鈞擔任廠長,艱難建廠、開展廠務、困難重重等問題產生,好不容易於佛海茶廠開始生產心型藏銷緊茶(圖四),但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日本魔爪侵略伸向南洋,佛海地區遭受日軍軍機轟炸,戰爭的殘酷迫使甫建成的製茶廠房無法發揮實際的效用。中國茶業公司遂下令全員撤離,頓時,大家欲語無言、欲哭無淚。

值得欣慰的是,1949年春解放之後,新中國成立佛海茶廠獲得重生,中茶公司正式生產印級茶,根據雲南中茶公司的記載,1941年~1949年佛海實驗茶廠的茶品,大都銷往印度、泰國、緬甸等地,部分再轉運到香港,這時期的茶品也大都沒有包紙,但每餅皆放置八字中茶內飛為記(圖五),這一批儲存在香港各茶樓的普洱茶品,就是現在台灣地區炙手可熱的無紙紅印的典藏珍品(圖六)。

在此之後,正式將中茶牌圓茶餅以全紅字體包裝,即為紅印(圖七),綠印又稱為藍印(圖八),(圖九)即為黃印,每筒裝七餅,每餅皆用紙包裝,但是印級茶就沒有大票了。
圖四: 末代緊茶 (猛景)
圖五: 八字中內飛
圖六: 整筒無紙紅印
圖七: 紅印
第三階段:雲南七子餅茶篇

雲南七子餅茶中英對照始於1967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熟普洱茶誕生。首先在此詳加說明、熟普洱茶的差異,這是最讓消費者混淆不清之處,為追求市場佔有率,熟普洱茶一出廠即可沖泡,完全失去普洱茶原有強勁的生命力,所謂熟普洱茶,是以機械化方式大量生產,由採收到製作及蒸壓成型,一律採機械方式進行,其最大差異在於:萎凋時不是採用日曬法處理,而是以熱風槽萎凋法,此時做好的普洱茶品仍為生普洱散茶品,必須使用科學與人為方法將生茶轉變為熟茶,再以成型加工後,即為熟普洱茶。這也是大家在喝熟普洱茶時百思不解:普洱茶真的這麼好喝嗎?

因為新製好的熟普洱茶比較年輕,沖泡飲用時有較新鮮的味道。其茶湯比較淡薄,不如陳年生茶品那樣香醇有生命力,雲南七子茶餅中英對照篇(如圖十)始於1967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因印級茶中茶牌圓茶正式換包裝,也告別印級茶品生產包裝,全面開始七子餅茶。
圖九: 黃印 (中茶牌)
圖十: 七子餅外包
 
台灣大友茶業有限公司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Taiwan DaYou's TE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239新北市鶯歌區建國路59號1.2F(後火車站) 電話:02-2678-1876 傳真:02-2678-8190
Email:tea858@126.com